再造我之精神之二
感想  ·  
这篇是随性而写,但感觉很重要。
学历读到了硕士,但感觉没有什么卵用,现在做着动手费眼的数据标注工作。平时读书也是做知识的跑马场,两脚的书架。
其中要害之处就是没有逻辑,现在看国家新闻辨别不出来真假、只有感性的一点直觉,分析生活中的观点没法切中要害,脑袋空空一团浆糊;平时对于不符合逻辑的话,总是能感觉怪怪的,但不能说出来什么。这是从显性层面上,缺乏逻辑所致。这是其一。
其二就是没有独立的人格,是讨好型人格。尤其是在工作中,没法做到据理力争、维护自己的权益,内心觉得为了达到别人的要求就要一味的压榨自己,达不到标准就觉得自己低人一等,所以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的时候是心虚的,说话是没有底气的,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;没有工作的时候觉得自己低人一等,找不到工作是自己能力不足、没脸见人,找到工作了就有了虚假的“底气”,觉得自己跟别人一样了,敢抛头露面了。
没有逻辑很好解决。国内不教逻辑,我是此种教育的受害者(基于是听话的乖学生的底色)。《逻辑学导论》第13版是一本很好的书,这是美国大学生的教材,现在才读,惭愧惭愧,然而幸而醒悟了。故需要把这本书读透,并能真正用在实际生活中。后面要附上读书笔记。
没有独立的人格,这个问题很复杂,可能要先有这个意识。可能后面要找心理咨询师解决,现在先存而不论。
《逻辑学导论》第13版
感觉这本书没有解决自己的疑问,果然还需要再看别的书、在生活中思考和请教,这条路需要继续往下走,文章需要继续更新。读后感写完后,我自己都不想看和回顾,所得非所愿。
摘要:
逻辑分为两层,命题的真假和论证的有效性。
1.命题的真假中,很重要的是:能否得到信息、能否判断信息的真假、判断该信息是否能应用到自己。
2.论证有效性中,很重要的是:
人在生活中一大主要活动就是找出原因(然后解决它)。
(1)必要条件、充分条件和关键因素之三种原因的应用。
一个人能找到好工作,“好的学历”不是必要条件,是充分条件之一。
但一个人最终能找到好工作并长期干下去,可能必要条件、充分条件都不重要,最重要的因素(也就是关键因素)是有好的机会、好的经济环境或者能长期干下去。
(2)远因与近因的选择。简单归纳和推理归纳,推理归纳中需要求同法与求异法共同使用,才比较保险。
3.对比论证在破除“当局者迷”时格外有用,简单说就是对当前的局势进行打比方。比如每天过度关心经济衰退等国家大事,如同抗日战争时农民每天读《论持久战》一样无力改变自身现状;也如同自己大学本科时在“天涯”论坛刷中国崩溃论一样可悲(只是寻求无法融入现实的情绪出口和智性上的爽感而已),却不去学习英语和编程一样。
要想好好思考,要在暖和的屋子里,要在平静放松的脑袋里(正念)。
写于2025.1.19
更新于2025.2.9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