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逻辑学导论》第13版之读后感
读书笔记  ·  
人们常说的逻辑分为两层:命题与论证。
命题
命题的真与假,即说出一句话并给出判断。能判断出这句话是真是假。
在现实生活中,有2+1层,
1.能否得到有用的信息(命题),得不到即是存在信息差。
需要订阅有效的信息来源:
①权威国外媒体。如...(待补充,是贴近生活方面的,如华盛顿日报,纽约时报?)
②和靠谱的朋友聊天。
2.对于得到的信息是否能够判断出真假。
判断方法:
是否符合常识;等等。
3.即使一个命题是真的,也不一定可以应用于自己。
即统计学的知识,如:
“一个政府单位33%的人会升迁;但对于底层人(你)来说,则只有1%的机会。”
漫长的辞职:逃离体制的中国年轻公务员 - 端传媒 - 最新 – Telegraph
拓展:
全程命题与特称命题,个人认为还应加上一个“度”。
如请对什么是好政府下一个定义。
“全部做好事的政府是好政府。”(100%的度,但显然不现实)
“做的事大部分是好事的政府是好政府。”(有了“大部分”的度,符合现实,但没有量化不够精确,无效)
“做的事75%是好事的政府是好政府。:(有了“75%”的度,精确化了,但是数字具体应是多少,看有多少智慧与学问了)
论证
论证是否有效。论证的可靠性,用于断定结论的可靠性。
如何判断:是否符合三段论,用维恩图来判断。(部分论证也可转化为三段论)
人在平时生活中的一大主要尝试就是找出普遍适用(或适用于自己世界)的因果律(论证)。但诡异的是,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用的最多的是归纳而不是演绎,归纳本身却不是一个100%可靠的论证。但貌似也足够了?感想就是:说了这么多,只是在一个或然性的结论里打转。果然必然性的结论,就不会有这么多事,所谓越是没那么大把握的事,注意事项越多。shit.
1.因果:
原因 ——>结果
原因有3类:
必要条件:必须有它。
充分条件:有了它,就充分了,结果就发生了。
关键因素:有时不是找学术意义上的原因,而是找到影响很大的原因。
①吸烟是肺癌的关键因素。尽管吸烟不会必定导致肺癌,不吸烟也会得肺癌。
②保险调查员说氧气是火灾的原因,wrong;保险员说是客户蓄意点火,但还没有找全其他充分条件,wrong. 蓄意点火即是关键因素。
原因与结果互推:
疑问:但是原因是充分的时候,也可以合法地从结果推到原因吧?
2.寻找原因时注意两点:
(1)远因与近因,你要关注哪个。
A —> B—> C—> D —> E —> F
D为F的远因,E为近因。
有时远因D(心理原因)很重要,比如:心理原因—>没有长期干一种工作—>无经济积累。
有时近因E(警察打人)很重要,比如:平民反抗—>警察打人—>平民死亡。
(2)找出因果律的方法:简单归纳与含有推理的归纳。
①简单归纳(教材中简单枚举归纳法):
从3天太阳从东方升起,推出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。
②含有推理的归纳(即含有推理,但是是从有限个数的实例中归纳出来的):
因果分析的方法:找原因时,求同与求异方法共同使用才能有效力,避免出错。
“科学的酒徒”的例子的教训,求同法证明汽水是喝醉的原因,然而还要用求异法证明没有汽水的情况下不会喝醉。
拓展一:
因果分析的方法:
1.求同法。例:所有消化不良的病人吃了什么相同的食物。
2.求异法。例:消化不良的病人都吃了罐装梨,没患病的人没有吃罐装梨。
3.求同与求异混合使用:感觉和求异法没有区别??
4.剩余法(曹冲称象法,海王星的发现「冥王星的轨道无法与计算符合,附件可能有另一未发现的行星」)。很神奇的方法,只通过单一事件即可推理出结果。
5.共变法。无法去除某个因素的实际情况下,共变法很好用。
例:每月吃鱼越多,心脏病患病率降低;土地中施肥量与庄稼产量的关系,因此可以做定量研究)。
注意!有些共变是假相关,如英国农村中,鹳越多,婴儿越多。实际是,新婚夫妇越多,新房子越多,喜新巢的鹳来的越多,同时婴儿越多。
拓展二:
论证的反向应用:如何去攻击一个论证无效。核心思路是类比一个形式相同但无效的论证,来证明目标论证无效。
ps.
两难悖论
例:
你没做好,要么态度不好要么能力不行;
你显然能力可以;
所以你态度不行(回去好好改吧)。
破解方法:
1.指出还有第3种可能;
2.指出任一前提不对(我是能力不行);
3.构造一个形式相同,内容相反的论证。
有趣拓展:普罗拉诉讼案,分析:确实是个悖论。解决方法:①法官可以判定和解,建议教师上诉,可立判教师赢,且避开悖论(已不是第一次诉讼)。或推动庭外和解,让其自行解决。②若条件为“学生打赢的第一场官司才要付费”,而不是“学生第一场官司打赢才要付费”,则法官判定学生赢,执行暂缓;教师上诉,第二场官司判教师赢,且已避过悖论。
拓展三:
逻辑学术上分为形式逻辑(三段论)、非形式逻辑(诉诸情绪等等)、符合逻辑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