逐日

《讲谈社 · 中国的历史》明清篇之读后感

读书笔记  ·  

 

我看历史的目的,是想观世界,然后形成自己的世界观。

 

总体感受有三:

  1. 继《巨龙的胎动》后,再次感受对中国历史研究最通透的是中国边上的两个岛,日本人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之深让中国人自己都要感到汗颜,反正这些信息我是接收到了,而中国教育却没有做到;
  2. 明清篇没有“帝王怎么怎么做”这种一厢情愿的代入叙事,而是从平民、乡绅(地方豪强)或者经济、制度等方面来叙述,很多时候会深入某个人的生平且有实物证明,有时会感觉在读一本偏向平民的故事书;
  3. 连贯感,很多事情的前因后果讲的很清楚,事情发展的意外转向也会有官方吐槽,也会提供很多国内教科书没说的点。

 

之所以对明清篇感兴趣,起因是对清朝感兴趣。感觉现在和清朝很像,想看看以前那个时代真实是怎样的,对现在有没有借鉴意义。但讲谈社却把明朝和清朝绑定在了一起讲,“无奈”之下只能一起看了。但看完后确实明白这两个朝代放在一起讲是有道理的,因为他们很像,当然,本朝沿用前朝旧例也是传统。

 

然而看完后,只有几个点有深刻印象。并不能从头到尾梳理出来,果然还是看一遍太弱了吗?以下为节选印象深刻的点:

  1. 早在明朝初期,中国人在海洋上的活动就非常频繁了。印象中明清时在浙江宁波附近尤其频繁,和日本、朝鲜、东南亚之间往来(贸易、劳工等)非常频繁。所以这部分的书名是《海洋帝国:明清时代》。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甚至不亚于《海贼王》的情节。

  2. 朝贡体系的是明朝朱元璋发明出来的(可能更准确的说法是,朝贡行为的明确、明显化是从明朝开始的),本意是以儒家的等级体系来规范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。发展到后来就有了朝贡和互市两套体系,朝贡是要走官员-皇帝这条路线的,涉及到政治;而互市只是外国商人和中国商人的贸易往来,是经济行为。这两者大体上是分开的。这就引申到后来鸦片战争,英国对贸易有需求、想和官员谈谈时,就不能进入广州,需要直接去北京,走朝贡路线,但对于清朝来说,Ta的感觉却是“啊,外国人来朝贡了,来向我们称臣上贡了”,全然不知对方是以平等身份来谈贸易条约的。这种心态可以说是从明朝积累下来的,也可以理解。

  3. 以前以为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思想,是“中体西用”的最早代表,但其实早在康熙时期就有这种倾向了。

    ...

    清朝对于传教士所采取态度,是运用他们具备的天文学或制造兵器等实用性的知识,却不接受他们的思想与信仰。综观整段大清王朝史,都是这种重视实学的政策。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曾在十八世纪受到“文字狱”的思想打压,在明末清初思想上的启蒙中,只发展出对社会有贡献的实学,产生经世济民的学问。

    十九世纪,面对鸦片战争、太平天国等重大变化,出现了引进先进技术的“洋务运动”。这项活动并无牵涉到思想,目标只在于表面上的技术转移,但这样的倾向早在十七世纪后半就出现了。为了维持政权,清朝同时兼具超脱民族接纳各种所需知识的开放性,以及排除可能动摇少数民族统治汉族这个体系的封闭性。

  1. 嫡长子继承制是从明朝开始的(这一点有待确认),一直以为秦汉以来都是这样。这种只看出生顺序不看才能的继承制非常有利于权力交接的稳定,但是不利于选出有实力的第二代,这也就导致明朝的皇帝非常的荒唐,用这本书的说法是“有人格缺陷”。而清朝的情况比较复杂,刚开始是八旗首领开会讨论决定下一代接棒者、中期是无视出生顺序直接指定、到了雍正发明了密诏事先指定的方法,接棒者的总体质量远远高于明朝。还有一点自己的无端猜想,来自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总会让统治者的人格更健全、更精力充沛些,汉族在中原待久了总会陷入萎靡不振的境地。当然这只是自己的印象和无端猜想。但皇帝制度这么久,称得上四大盛世的中,有3个盛世的统治者是有少数民族血缘的。

    从秦始皇到二十世纪的辛亥革命,中国两千数百年的王朝历史中,真正兴盛、和平的时代,也就是堪称“盛世”的时期只有四段:汉代的文景之治、唐代的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,以及十八世纪的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代,共约一百年的时间。

    两千几百年中只有一百年是盛世,这个制度的治理效率(让普通人幸福)之低也是没谁了。

  2. 在国内,相对于明朝皇帝只是简单的汉人皇帝,清朝皇帝的身份则复杂的多,他:

    ...是有四面的多面体。首先,是满洲族的领袖,同时也是汉族在儒教上的皇帝。此外,因为清朝皇帝宣称握有元朝玉玺,使他们成了打造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传人,之后也成为藏传佛教大施主。

    其中“藏传佛教大施主”也挺有意思,原文说清朝皇帝与藏族是“寺与施主”的关系,就是清朝皇帝用世俗力量保护藏族宗教领袖,藏族宗教领袖赋予皇帝宗教的神圣性,有欧洲教皇加冕封建君主那味儿了。而值得一提的是,这里的宗教领袖指的是Dalai Lama。

  3. 其中有专门一部分讲白银经济的,这牵扯到日本挖出来的银矿和铜矿、清朝前期贸易顺差成为“白银坟墓”、后期因鸦片输入变成贸易逆差白银大量流出,是很专业的经济学,没怎么看懂。

  4.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路线讲的很清楚,战争过程还分为三个阶段,为什么林则徐在广东禁烟英军却打到了北京附近、最后签的约却叫《南京条约》;林则徐从禁烟时的钦差大臣、到中期却被撤职、后来又被启用却在赴任途中病死,这个过程也交代的很清楚。

    鸦片战争可分成三个阶段。

    第一阶段,林则徐在一八三九年抵达广州,彻底严禁鸦片。从海上航行的商船上都能眺望的虎门海边,将从外国商人没收的两万箱以上鸦片全数混入石灰,再灌入海水,以石灰发出的热来烧毁。然而,接下来鸦片交易仍未绝迹,清朝与英国人之间仍不断出现小摩擦。一八四〇年四月,英国下议院讨论远征军的军费支出,反对决议结果二六二票对二七一票,以些微差距遭到否决,这表示政府提案的军费支出获得认可。

    在印度编组的舰队,由十六艘战舰、运输船及武装汽船等三十二艘组成。英国远征军在同年六月抵达广东海岸,宣称要封锁海上,却因为在林则徐加强戒备下,英军判断在广东交战不利,于是北上占领舟山岛,封锁宁波及长江河口,接着持续往北,八月时抵达链接北京的白河口海岸后,递交表达英方要求的外相书信,希望双方谈判解决纷争。谈判于大沽进行,之后又将会谈地点改在纷争现场广东,远征军于是向南折返,林则徐遭到免职。

    第二阶段,新任命的钦差大臣是满洲正黄旗人琦善。将负责的官员从汉人更换到满洲旗人,代表着清朝已将王朝自保放在最优先顺位。英国远征军在十一月底抵达澳门,展开谈判。琦善撤除林则徐设下的海防设施,寻求妥协之道,但最后仍在割让香港这一点上陷入僵局。英国舰队在一八四一年一月攻打守护虎门的炮台,迫使清朝承认割让香港。琦善也遭到究责而被罢免。

    第三阶段,皇帝向英国宣战,任用皇族奕山为靖逆将军,二月下旬于广东重燃战火。英国采取彻底展现兵力威吓清朝的方针,直接朝北方展开大规模作战,相继占领厦门、定海、镇海、宁波等地,同时也进军沿海的内陆地区。隔年一八四二年,英军破解驻防八旗的反击,占领乍浦,更进一步进攻上海,七月攻陷长江与大运河交会的镇江,重挫清朝继续作战的意志。

    八月时面对兵临南京的英国军队,清朝在城墙上挂起白旗投降。投降后的谈判,原则上清朝同意了英国提出的所有条件。花了仅仅三天就结束谈判,在八月二十九日于南京签约,鸦片战争就此结束。
    ...

    一八三九年,林则徐在广东就任,没收超过两万箱外国商人的鸦片,在石灰中加水、以产生的热来烧毁鸦片。然而,林则徐在要求英国提出但书,保证将来不会再将鸦片带入中国时遭到拒绝,并且引发纠纷。英国驻华商务总监查理.义律(Charles Elliot)建议英国外相以武力解决。一八四〇年英国本国政府自印度派遣远征军,进入渤海湾威胁到北京,皇帝突然变得胆怯,将林则徐免职。

    一八四一年,林则徐遭到究责,被流放到新疆伊犁(现在的伊宁)。在新疆的三年,受到伊犁将军的信任,提出水利、开垦等计划。一八四五年重新受任命代理陕甘总督,之后陆续又任陕西巡抚、云贵总督。一八五〇年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受起用为钦差大臣,在前往广西赴任途中,于广东省潮州过世。

    而英军能打的这么顺利,除了装备上的碾压之外,还有一条情报的作用很扎眼,40多年前来华的马嘎尔尼竟然有了收集情报的作用,而当时清朝只是视马嘎尔尼为从夷邦来上贡的小弟国家的使者,让他回国时放心让他走内陆水路(海陆是来时走的),马戛尔尼从而得以气定神闲地测量中国地理、了解中国风土人情,据说还有很多学者在其中。其实这也可以理解,当时皇帝和大臣怎能想象来进贡的“越南”后来能跟帝国叫板、甚至打败自己呢?毕竟“越南”从明朝叫占城的时候就来进贡了,到清朝时还是小弟。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这次来的英邦有各种新鲜玩意儿只是表象,本质是他们和东南亚那些国家不是一类人,而是已经领先一个档次的水平了。

    情报与战争

    观察战争的发展,很清楚的看出英国在作战上掌握了中国的弱点。一七九三年派遣来的使者马戛尔尼,测量了广东到渤海的海域,同时也掌握其重要性。尤其身为港脚商的查顿提出一份“查顿计划”(Jardine Paper),其中搜罗了包括中国海域详细地图、进攻据点等相关情报,更涵盖了从战后赔偿金额到政治上的要求项目等内容。自战争初期占领舟山,到后半进攻大运河要塞,战争基本上都根据这些情报发展。

    另一方面,中国这边林则徐也察觉到情报的重要性,开始调查西欧的情势。他找人翻译了由英国人慕瑞所著,一八三四年在伦敦出版的《地理学百科事典》,编汇成《四洲志》。此外,林则徐还要求幕僚魏源调查全球情势,魏源以《四洲志》为基础,加入更多地理书籍中的信息,在战后一八四四年将调查结果集结成《海国图志》出版。起初以五十卷发行的《海国图志》后来补增,一八四七年变成六十卷,一八五二年成了一百卷。其中包含魏源介绍了欧美的状况,以及现代军备及生产方法,为之后的洋务运动做了准备。此外,《海国图志》六十卷本在一八五一年传到日本,也带给幕末日本很大的影响。

    林则徐在管辖的广东沿岸,组织义勇军、设置炮台等,推动他的政策,加强海防。另一方面,他也很清楚地了解到,光是守住广东也无法防范欧美的进攻。林则徐明确洞悉现实状况,想到了若是清朝将广州海关所得的关税,拿一成来用于加强海防,就能抵挡英国的进攻。但这项计划在清朝的政治环境中却很难实现。看到英国舰队出现在广东时,林则徐在写给夫人的信中这样叙述:

    “今英夷兵船来华,既不能在粤思逞,必然改窜他省;他省海口皆无设备,茍有疏失,则该督抚等必然请罪于余之轻启夷衅焉。则是非抑只可听之公论而已。”

    之后的情势发展,可说正如林则徐所预测。

    十八世纪海上世界消失后,清朝几乎没花心力在海防上。相对于英国船只正处于技术迅速革新的阶段,中国的帆船从十七世纪之后就几乎没变过。随着港脚船进入南海,一八一〇年海盗销声匿迹,中国的帆船在英国船之前只显示出无力。连海盗都取缔不了的清朝海防体制,面对拥有汽船的英国舰队时的手足无措,显而易见。

     

    8.而内卷与饮鸩止渴式发展经济清朝也有,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。“蜕变的社会”小节中提到:

    ... 盛世时期人口遽增的结果,使得十八世纪末之前的地方社会面临饱和。耕地、水利等区域内资源,随着人口增加变得稀少,为了有限的地区资源,争夺愈来愈激烈。资源指的不仅是物资,从十六世纪开始的税制改革,让掌管州县行政的知县、知府关心起水利,致力于开垦。如果能与掌管资源分配的行政官员保持社交往来,在争夺战将比较有利。要跟文人官员交际,必须要有教养,因此,争夺的对象也延伸到了这类社会性、文化性的资源。

    地方社会成了为资源你争我夺的竞技场,尤其十八世纪接纳多数移居民众的地区,更是将竞技场的性格展露无遗。另一方面,也出现了一群人倚赖同乡之间的人脉、掌握成功契机,抓住与地方官的交集后进一步参与行政,同时累积资产。再者,也有不少人加入了宗教社团。当白莲教军逼近时,裂痕益发显著,地方社会中有一派迎接教军,响应起义,另一派则主张镇压,两股势力你争我夺。清朝无法轻易镇压白莲教的叛乱,庞大的军事费用造成财政的负担;嘉庆时期的白莲教,为帝国盛世划下休止符。

    生态环境的极限

    提到资源争夺战白热化的理由,就不能不想到生态环境的极限。在前面第八章介绍过,十八世纪时,秦岭山脉在山间的炼铁产业有突飞猛进的成长。在海拔三千公尺级的山脉上,打造多个称为“厂”的作业地点,伐木的木材厂,使用山中采到的铁矿精炼的炼铁厂,都需要大量的劳力。这些劳工的粮食,就来自海拔一千两百公尺之下的山腰处生产的廉价玉米。

    玉米栽培与工厂组合的山地经济,并不是个永续的体系。在山上出现了伐木—>栽培木耳—>开垦—>种植玉米—>荒废,单向性的环境变化。为了市场导向种植玉米的移居者,在面对土壤流失而导致土地贫瘠时,就会放弃这块土地,往更深的山地拼命开垦。在海拔较高的高山上,木材厂破坏了原生林,炼铁厂也因为需要消费大量木炭,导致林地快速缩减。破坏山林,使得山地水土保持功能明显降低,持续放晴会导致干旱,连日大雨又容易发生洪水。频繁出现的水、旱灾,直接影响到山麓栽种的玉米。山地经济发展得愈兴盛就愈是掏空根基,最终不得不自取灭亡。

    “地方社会成了为资源你争我夺的竞技场”、“将竞技场的性格展露无遗”。一直被官方宣传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性格,儒家讲君子温润如玉,然而这里的“竞技场的性格”字眼格外扎眼,有电台播主说中国人性格有时很残暴。为了生存,明面下的斗争本质估计也是很残酷的。“内卷”这个词还是太中性了,残酷、残暴才能击中昏沉的大脑,提醒自己这种事情的本质。如果是这样,外国人如何看待出海国人的太过奋斗,可以想象一些了。当然,为了生存,不得不卷(或者残暴)则又另当别论。而生存为什么变得这么紧迫,原因是什么?可不可以避免?

    9.黄河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向南流的,没有经过山东,直接取道河南向南流入大运河。这对于从小听着黄河流过山东的新闻的山东人我来说是有点震惊的。当然,也是有点孤陋寡闻了。倒也知道黄河改道,有段时间流经河南,但这么直观地在图上看到和了解到一个时代的结束,确实是第一次。

    ... 咸丰五年(一八五五),黄河终于决堤。河水流入大清河往东流,在山东半岛北侧注入渤海,黄河南流的时代宣告终结。

    黄河河道

    10.马克思的误判。

    清朝的互市体系被欧美各国破坏时,欧洲正掀起一股革命热潮。在一八四八年出版的《共产党宣言》里,卡尔.马克思(Karl Marx)与弗里德里希.恩格斯(Friedrich Engels)曾这么说:

    "中产阶级因为所有生产用具迅速改善,加上交通变得极其方便,能够将所有民族,甚至连尚未开发的民族,都带入文明中。他们的廉价商品,将中国的长城彻底摧毁,也是征服野蛮顽固仇外分子的重炮。"

    克思预测中国对英国开港之下,在资本主义之下制作的商品会大量倾销进入中国,招致中国整体社会的动荡,将因此发生革命。他还预测,始于亚洲的革命浪潮,将使得中国市场突然萎缩,引起英国的恐慌,在欧洲也会达成政治革命。不过,他误判了情势。虽然鸦片进口量增加,但英国生产的棉织品却几乎不为中国人接受。

    为了探究这个原因,英国人做了很多研究调查,制作成报告。其中最能直捣核心的,就是密切尔在一八五二年发表的“密切尔报告书”(Mitchell Report),

    ...

    密切尔很可能是以自己亲眼所见的景象来做出这个结论,认为就是手工纺织的棉布阻碍了英国产薄棉布进口。

    马克思发现中国没有出现革命迹象后,参考了这份“密切尔报告书”等资料,推导出的结论是“中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”。之后在太平天国的运动也幻灭时,马克思做出了一个结论,认为这样的紧密结合正是导致中国经济与社会停滞的原因。然而,就历史上来看,马克思的见解是否正确呢?

    我们在海洋与帝国这个框架下看了中国这五百年来的历史,观察到“密切尔报告书”中所提到的、中国各地产业借由海洋呈现多角化且紧密的结合,但这并没有导致停滞。清朝这个架构直到二十世纪之前都没有崩解,但在这个外壳下的中国社会,确实逐渐在蜕变。

    此外,更有跳脱帝国框架的中国人跨海分散各地,从中国东北拓展到江南、福建,甚至连东南亚热带地区都成了华人的移居地。透过这些人脉网络,多样化的商品、白银与劳力都在流动,而这一波波涟漪也将影响全球。

    如何影响全球,貌似是后边的历史要讲的事了,也就是下一本《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:晚清与中华民国》。

 

后记:

其实自己之所以一直对晚清很感兴趣,是因为自己命运多舛的人生(包括不顺的家庭、求学与求职)跟晚清很像,面对很多突如其来的不想面对的挑战、慌忙应对,尝试了各种方法,最后却发展的很惨;所以也很羡慕日本的明治维新,为什么Ta一下子就成功了,也想看看Ta是怎么成功的。总之是认为人和国家的发展是一样的,可以以史为鉴找出自己个人的破局方法,然而国家怎会和人完全相同呢?这个类比论证不能成立吧。最直接的就是去看人物传记,在传记是真实的情况下。以史为鉴应该是统治者(皇帝、大臣)说的话,人家是用这些经验教训去治理国家的。我等一介平民瞎掺合什么热闹。看来我又犯了绕远路的老毛病,就和当年想练好硬笔却去学毛笔字一样。

写于2025.3.22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